要不要送孩子去國際學校?香港私校五大迷思拆解 – 香港威雅學校
近年來,越來越多家長考慮將孩子送入國際學校就讀。然而,關於國際學校的諸多迷思也隨之而來。本文將以香港威雅學校為例,為你拆解五大常見的國際學校迷思,助你做出明智的教育選擇。
國際學校迷思1:本地生難適應,外籍學生更受歡迎?
許多家長認為國際學校採取西式學制,而外籍學生在語言及文化方面有優勢,因此擔心自己孩子在班級中不受歡迎,難以適應。事實上,現代國際學校的生源越來越多元化,部分學校更積極招收本地學生,以創造多元環境。此外,學校也會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,為學生創造包容的學習環境,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能夠和諧相處,了解彼此的文化。
國際學校迷思2:以英文授課,不重視中文教育?
香港私校通常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,同時使用國際課程體系,部分家長擔憂孩子的中文水平會落後於本地學校的學生,也欠缺對於本地文化的認同感。其實,香港有部分私立學校採取雙語教學,讓學生學習書寫簡體字或繁體字,以持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,避免出現「中文盲」。
以香港威雅學校為例,學校深知在全球化時代,掌握多種語言對於學生未來發展十分重要。因此,香港威雅學校提供每周七堂英文課程和七堂中文課程,還開設書法課、自願性輔助閲讀課等課程,爲學生提供學習繁體字的機會;同時,老師也會根據學生的中文水平進行分組,因材施教,爲他們提供沉浸式的學術環境,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文化,培養他們的文化認同感。
國際學校迷思3:放養式教育,不重視孩子的操行?
一些傳統觀念認為國際學校採用西方教學模式,雖避免了填鴨式教育的壓力,但過於寬鬆的氛圍不利於學生品德的培養。其實,這是對於國際學校教育方式的誤解,西方教學模式強調讓孩子自主探索,鼓勵孩子發揮創意、倡導自我表達,但并不意味著會忽略學生的操行表現。許多國際學校會舉辦各種課外活動,如社區志願服務,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品格。
以香港威雅學校為例,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品格培養和身心健康,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全人教育的學習環境,確保孩子能在安全快樂的環境下成長;更開設了個人與社會健康教育(PSHE),讓學生能與班主任交流分享,談論個人健康、身體成長等議題,旨在培養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全球公民。
【延伸閲讀】:家有威雅畢業生:見證孩子們在此茁壯成長,我充滿感激
國際學校迷思4:申請很困難,面試靠運氣?
很多家長擔心國際學校的申請過程競爭激烈,錄取標準不清晰,面試只能靠運氣。事實上,香港許多私立學校都在官網上列明了申請過程及考核範圍以供參考,還會舉辦開放日活動,幫助家長和學生了解學校文化和錄取要求。國際學校看重的不僅是學生的學術成績,還有學生的綜合能力。所以,只要學生提前做好準備,放平心態迎接評估,就有機會展現自己的優勢。
如果家長對香港威雅學校的課程及教學環境有興趣,可預約以團體參觀或私人參觀的形式到訪校園,或瀏覽申請流程,直接填寫申請表。
國際學校迷思5:對於學術的要求低?
有人認為國際學校推崇自主學習模式,平時功課量相對本地學校少,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學術能力。但是,國際學校採用的是國際認可的課程體系,如國際文憑課程(IB) 以其嚴謹性和全面性而聞名;學校的教學方法注重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,這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,不僅能在考試中取得佳績,還能在國際學術競賽中脫穎而出。
通過以上五大迷思的拆解可見,國際學校提供了一個開放包容的學習環境,爲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。對於希望在多元文化中成長,並培養全球視野的學生來說,國際學校無疑是最佳的選擇!